欢迎光临浙江新闻热线!

今天是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

关注社会热点

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这些教育中的无用功行为,希望你一个都没有……

作者:主创团·筱恬

那天晚上,好友群里忽然收到了闺蜜发来的消息:

“新闻里说的都是真的,我的手拍桌子拍紫了!”

在附上的照片里,闺蜜的手上一片青紫,惹她如此大动干戈的,正是她的儿子浩浩。

原来,浩浩在暑假里彻底放飞了自我,天天满脑子玩手机、看电视,完全不想做作业。

那天,闺蜜再次狠狠批评了浩浩。没想到小家伙居然顶嘴,到最后大哭大闹,把大人气得够呛。

联想到儿子此前的一系列表现也总是让自己失望,闺蜜崩溃了。她在群里向我们哭诉:

“这几年我真的受够了!”

她想不通,为什么自己明明在教育方面付出了那么多,耗费了大量心血和财力鸡娃,可儿子的表现始终跟自己的预期有偏差,不仅越发叛逆,而且成绩也日益退步。

看着焦急又困惑的闺蜜,我心里五味杂陈。

可怜天下父母心!作为家长,哪一个不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呢?

但很多情况下,我们其实是用错了方式,导致效果南辕北辙。

比如,教育中有这样三种常见行为,看起来非常正确,但实际上可能非但无用,而且弊端重重。



给孩子不停地讲道理

上周末带女儿逛商场,在一家玩具店门口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发脾气。

具体原因不得而知,只见他的爸爸正在旁边耐着性子教育着:“在家我是怎么教你的?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你怎么就记不住呢……”

可是,爸爸输出越多,男孩就越不耐烦。到最后,他干脆捂起耳朵,大声尖叫起来。

这一幕,让我心情很复杂。一方面是为这位爸爸的耐心点赞,但另一方面也在为他干着急——要是按照如此冗长晦涩的说教,孩子会听话才怪。

教育家卢梭曾说:“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:讲道理,发脾气,刻意感动。”

年幼的孩子由于认知有限,可能根本听不懂大人的那些大道理到底是什么意思。我们的说教,无异于对牛弹琴。

而对于大孩子来说,大道理更是让人抗拒。喋喋不休的父母只会招烦,让处于矛盾之下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张。

看过这样一个视频。

小女孩犯错被批评,她认错以后父母依然不依不饶地讲着大道理。

为此,女孩反复表示,不想听大人说教,只想一个人安静待着。妈妈勉强同意了,却提出了一个要求:

“你可以静一静,但静完之后要给我写一个检讨,把想法写在纸上给我看。”



面对咄咄逼人的家长,小女孩情绪彻底爆发。她大哭着吼到:“我已经承认错误了,你们还想怎样?”

事实上,亲子沟通是需要智慧的。讲道理,看似不打不骂、理性温和,实际上却爹味十足、效果甚微。

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,设身处地去共情他们的感受,才能真正把话说进孩子心里面。

把大道理掰开了、揉碎了,用孩子认可的方式去呈现。孩子接受了,教育目的才能够达到。



不断让孩子陷入内疚

电影《抓娃娃》中,富豪马成钢为了刺激儿子继业好好学习,不惜“花钱扮穷”,把卖惨发挥到了极致。

他故意在儿子面前露出开了胶的旧鞋,故意赶着破烂的驴车去送货,甚至故意让教育专家扮演的奶奶假装由于没钱治病而吐血……

看到这一幕幕后,继业心底充满了负罪感,觉得对不起父母。为了弥补自己之前的贪玩,他下定决心要考上清北将功赎罪,尽管代价是自己的梦想和快乐。

马成钢的做法,正是一种典型的内疚式教育——家长通过自我伤害或强调自我牺牲,让孩子陷入内疚的情绪里,从而妥协,做一些原本不愿做的事,最终达成大人的目的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综艺《不要小看我》中的一位妈妈。

她在采访中提到,有一次女儿背书一直背不下来,耗到了凌晨一点。

当时,她气急了,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——女儿只要背错一句,她就扇自己一巴掌。

这位妈妈透露,自己的举动让女儿特别惊恐,背诵也变得异常顺利。说起这件事时,她甚至还引以为傲地笑了起来。



当然,除了这些极端的情况,现实生活中,我们对孩子说过的很多话其实也属于内疚式教育:

“都是因为你,我才……”

“要不是你,我早就……”

“你再不努力对得起我吗?”

“妈妈为了你什么罪都能受。”

看上去平淡的话语,让孩子不哭不闹就乖乖配合,其实杀伤力丝毫不亚于任何责骂。

心理学上的能量层级理论指出,内疚是排名倒数第二的低能量情绪。当孩子长期感到内疚时,会将这种情绪向内转化成自我惩罚的利器,变得自卑、压抑、低自我价值感。

因此,这种看起来见效很快的教育方式,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种PUA。

这份压力犹如枷锁,将一辈子桎梏着孩子,让他的人生变得无比沉重。

滥用表扬,总是夸孩子聪明



用表扬,总是夸孩子聪明

主持人金星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有一位妈妈很推崇鼓励式教育,总是对儿子不吝夸奖,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

“宝贝,你真棒。”



有一次,这个男孩去参加书法比赛,原本自信满满,以为自己一定能拿第一名,没想到获奖名单里并没有他。

男孩非常不服气,因为他坚信自己就是如母亲所说的那样,是最优秀的。于是他去找评委理论,还在恼羞成怒之下撕毁了别人的获奖作品。

还有一次,在学校运动会上,男孩参加四百米接力赛跑得太慢,导致班级成绩不佳。面对同学的抱怨,他却傲慢地表示:“我妈说我是最棒的,都怪你们。”他甚至还动手把同学打出了脑震荡。

就这样,这个自负又自大的男孩在众人眼里成为了一个不好相处的人。老师不待见他,同学也孤立他。到最后,他被所有人冷落,自己也越来越厌学。

可见,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”,这句话如果运用不当,就是一个伪命题。

根据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的研究,“表扬,即夸奖孩子聪明,可能导致孩子害怕遭遇失败。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一旦当他们面对失败时,便往往束手无策。”

但鼓励,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,会让孩子认为,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,从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。

因此在平日里,我们对孩子要尽量夸态度,不夸天赋;夸过程,不夸结果。

否则,盲目的表扬,对孩子反而是一种伤害。

托尔斯泰曾说:“养孩子连老母鸡都会,可教导好孩子则是一门艺术。”

养育过程中,如果我们因循守旧,总是以刻板印象中自以为是的方式来培养孩子,多半会踩坑。

真正好的教育,应该与时俱进。而作为家长,也需要不断成长。只有这样,才能带动着孩子共同进步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浙江新闻热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推荐阅读
  • 做英国留学14年,今天我站在留学中介视角聊下我最喜欢的应该大学。对于中介来说,所偏爱的学校要具备三个特征,一是排名要不错,学生最起码拿到offer是爽的,恨不得街上去发红包的那种。二是申请要有差异化的,你要有特别高门槛的专业,但你同时要具备[全文]
    2025-03-21 04:49
  • 近日,知名媒体人胡先生在某直播平台谈到大学生就业,他表示:最重要的是先去工作,二十几岁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在家啃老,出门工作,不增加父母的焦虑。但如果把时间线拉到一个多月前,复旦大学某知名教授梁先生提出的观点恰恰跟胡先生相反,他提倡“有条件”的[全文]
    2024-12-25 04:20
  • ⬆️点击预约直播⬆️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,这一数据较2024年的438万再降50万,今年报名总人数下降。近期又有院校陆续公布了最新的报考情况,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数据!包头市我市10252人报名,考生报[全文]
    2024-12-19 04:20
  • 2024年,国际教育行业破立并举,一方面,注重“质量治理”,升级人才培养策略,重塑教育内容;另一方面,国际化学校各美其美,提出新巧思和新设想,开辟新赛道。12月17日,新浪&微博2024教育盛典-国际教育峰会以“向新而行 蓄势致远”为题,汇[全文]
    2024-12-18 02:23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5 by 浙江新闻热线 zj.affnews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。